“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,争做‘四有’好老师”演讲比赛、第十三届“红土地之歌”演讲大赛二等奖作品
演讲人:杨红芳(外国语学院教师)
永胜县光华乡的中村和湾子村,是我们机关党总支的定点帮扶村,在我们扶贫工作队员入户走访的必经之路上,有一条小河,名为五郎河,五郎河把两个村隔在村委会的对岸。
2018年晚秋,我第一次参加“转走访”活动。到达村委会,驻村工作队安排工作任务后,我们一行30多人向两个村子出发。我不认识路,一直紧跟着几位老同志,经过光明村小学,沿着小山坡往下,那条小河就在眼前,小河上悬着一座铁索木吊桥,吊桥在瑟瑟寒风中左右摇摆,走得快的人已经在吊桥上禹禹前行。人一旦上桥了,桥体摇晃得更加厉害,我们走在最后,踏上桥板,左右晃动如筛子筛米一般,我开玩笑说:“我这体重,会不会把桥压垮了呀?”杨老师说:“哪里,这是我们学校驻村扶贫之后,想办法重新加固的铁桥板,之前的木头桥板,的确是朽得不能走人。你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吧!”我慢慢跟着他们过了桥。
过桥后,还要走一段40多分钟的山路。在走山路的时候,杨老师给我讲了他第一次过桥的故事,他用了一句“人在桥上走,桥流水不流”,回忆了2014年秋天他第一次过桥时的情景。他说:“第一次过桥的时候,桥板多处腐朽,摇晃得厉害,加上我年纪大了,血压高,一上桥就头晕,试了几次不敢过啊!来接我们的村长看了情况,一把扶着我就上了桥,我往下一看,河水好像没有流动,桥反而‘流动了起来’,我赶紧闭上眼睛,被村长搀扶着过了桥。每次回想起过桥的感觉,我的头就开始晕乎了呢!”大家都被杨老师的故事逗乐了,我第一次过桥的紧张感瞬间消失了。
2019年的春天,我和机关党总支扶贫工作队员,又踏上了入户走访之路。这一次,我们没有走吊桥,县政府为两个村子修了一座可供车辆同行的桥,听说差不多要完工了,我们商量着去碰碰运气,如果能过去的话,可以节约一个小时的步行时间。我们一行人来到小河边,桥修建在中村和湾子村的中间,主桥体已经修好,但还不能通行,看着水流不急,大家都邀约着集体过河,在村民搭的简易木板和石头上跨过小河。过完小河,杨老师又给我讲了“村民扶我过小河”的故事。他说:“2015年夏天,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和路程,打算趟水过河进村。当时有几个村民来接我们,我们看着水不深,以为差不多到膝盖部位,先有一两个人试着下水,可水差不多没到了腰间。来接我们的村民看我年纪比较大,就上来两个人,把我扶了过去,他们边走边说: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了,城里的工作人员这样不怕苦不怕累的来把帮扶我们,真是不容易啊!”杨老师话匣子一打开,其他几个队友,也开始讲述他们以前过河的“幽默小故事”,时不时还传来咯咯的笑声……
2020年第一季度的“转走访”活动,我们基本可以在桥上通行,比往常节约了一个小时。帮扶户每一次见到我们,都会表达他们的喜悦:“谢谢丽江师专,你们帮了我们大忙,你们都是大好人”。语言很朴实,情感很真切!是啊,现在两个村的村民生活更加方便了,他们去村委会办事、赶集、运输农产品、接送孩子,都可以开着小汽车、骑着摩托车,通向主干道,结束了人背马驼的人力时代,大踏步“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”。
回头看我们党总支这些年的扶贫之路,30多名扶贫干部,挂钩48户,在“转走访”的路上,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,谱写了帮扶干部和帮扶户之间的鱼水深情。虽然永胜县已经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序列,但是“脱贫不脱钩”,“扶上马送一程”的乡村振兴政策又架起了一座通往两个村的“新桥”,我们还会去桥那头看望我们的帮扶户,湾子村的老奶奶还会在村口等着我们的田老师……